企業或是個人導入數位工具的完整指南

企業或是個人導入數位工具的完整指南

企業或是個人怎麼評估要不要導入

首先,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,在考慮導入新工具前,必須明確識別出要解決的問題或想要應用的場景。這一步是非常關鍵的,因為它決定了是否真的需要新的工具,或者現有的資源已足夠應對。 對於企業而言,導入新工具的決策往往基於是否能夠節省成本、提高效率,或是建立有效的標準操作流程(SOP)。這意味著,任何新工具的導入都應當對企業的經營有明顯的正面影響。 對個人來說,決定導入新工具通常基於是否能夠節省時間或提升生活品質。一個有效的策略是,先試用新工具,再根據實際使用體驗來決定是否全面導入。

工具評估指標

有了場景跟SOP之後,我會使用這幾個指標評估是否導入,第一個一定是錢,財務可行後,其他事情才可行

  1. 願意花多少錢解決這個問題:以一個小型的健身教室為例子,假設每個月可以賺1萬元,但我花了2萬元去買了客戶管理系統,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出來,這可能不是一個合理的決定,所有的事情都要建立在財務可行上面

  2. 節省的時間跟成本:除了錢之外,還有哪些成本?做決定的容易程度、團隊內的溝通品質、產品跟服務的品質,已導入視覺化的報表為例子,可能一開始要花時間學習,或是找人開發,但是導入後,未來查詢訂單只需要看報表、也可以透過報表快速掌握這個月的銷售趨勢

  3. 安全性:檢查工具是否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和法規要求,如通用數據保護規範(GDPR)、健康保險流通和責任法案(HIPAA)等,以及是否獲得了ISO/IEC 27001之類的安全認證,大概用該產品加上Security就可以查到,但這只是一個通則,而且大家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,不一定看得懂,個人會把握以下三個原則

    1. 盡可能使用開發了三年以上的產品,且用戶多一些的,就是你搜尋了這個產品,可以找到10頁的教學,像是Notion,多用戶,代表產品背後高機會有比較多的人去開發跟維護,而且他們要對廣大的用戶交代
    2. 想實驗新產品怎麼用的話,先放一些被盜了也傷害值比較低的資料,不要放任何個人或是公司機敏資料,像是身分證字號、護照號碼
    3. 如果必須放上機敏資料,比方說錢、虛擬貨幣的交易、健康資料,盡可能開啟雙因認證,除了輸入密碼,可能還需要email,或是簡訊驗證,讓被盜用的風險降到最低
  4. 是否容易上手:延伸第一點跟第二點,導入工具最直觀就是節省時間跟金錢成本,如果工具不容易上手,即便他是免費的,在個人或是組織內燒掉的時間成本可能都比節省得來的多

  5. 遷移的成本:很有可能手上已經有現成的工具,例如你已經是Notion的使用者,但是在考慮遷移到Heptabase裡面,有沒有現成的工具可以讓你直接搬家,或是要一個一個貼上去,花的時間多久,而在企業裡面,如果從Google 生態系,搬家到微軟的生態系,會花多久,還有員工的重新教育訓練

  6. 這個產品可以活多久:承第五點,我們可以看到在熟悉一個工具後,在做出遷移的時候,需要付出一些成本,因此一個產品能不能活的長長久久,我認為是決定導入前的關鍵因素

    但把它放在最後一點是因為,有些工具的互相替代性很高,以視覺化報表的產品舉例,Looker Studio跟Power BI來看,個人去上手這兩個工具,都需要花一天,那再花一天做出需要的報表,在不異動到原始資料的狀況下,如果,我想找另外一個視覺化的工具,可能也花一天的時間去完成,那這樣他是不是活得久,我可能不用那麼在意,他只要能滿足我一年的需求就可以

    再舉一個反例,以筆記軟體為例子,如果我已經在Heptabase紀錄了一萬條的筆記,但是我要搬家到notion裡面,並且把它分門別類

    以組織的狀況來說,投入一個新的工具,表示也要有新的教育訓練,所以找一個壽命長一點,不要為了求新貿然導入

如何快速學習以及融入到工作內

  1. 找一個熟悉該工具的人帶領學習。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企業層面,這種學習方式都非常有效。
  2. 結合實際的使用場景進行學習,可以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工具的功能。例如,通過將“飲食計畫 Notion”或“project management Notion”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,可以知道,大家是怎麼設計模板的

導入步驟

  1. 畫下現在流程
  2. 找工具或是廠商
  3. 上線後觀察,如果不夠好,就從步驟一再執行一次

導入經驗分享

O365 導入公司經驗分享

總結

我們塑造了工具,然後工具塑造了我們